初秋的北京,AYX·爱游戏天气微凉,但位于海淀区的某击剑俱乐部训练馆内,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,明亮的灯光下,十余名身着白色击剑服、头戴护面罩的小剑客们手持花剑,或弓步突刺,或灵活格挡,金属剑身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与教练的指导声、孩子们急促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,充满了活力与激情,场边,一位气质干练、目光专注的中年女性正静静观察着,不时在小本上记录着什么,她,就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。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上,眼睛里闪着光,尽情地奔跑、交锋、呐喊,享受这项运动最纯粹的乐趣,这是我最近感到最欣慰的事情。”在接受专访时,王钰的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,她的思绪,也随着这番话语,回到了过去几年那段对青少年体育,乃至对整个社会都极不寻常的岁月。

“停滞”的剑道与“静默”的成长
“那段时间,我们的剑道,很多都真的‘空’了。”王钰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,她回忆道,持续的公共卫生管控措施使得全市大量的击剑馆、训练中心不得不长时间关闭,线下训练全面暂停,各类青少年击剑赛事更是无限期推迟或取消。
“对于正处在技术打磨和体能增长关键期的孩子来说,持续的、系统性的场地训练几乎是不可替代的。”王钰分析道,“击剑是一项极度依赖空间感、距离感和实时对抗的运动,家里空间有限,缺乏对手,更没有那种剑拔弩张的实战氛围,很多孩子只能对着一面墙或者一个想象中的对手练习基本动作,他们的步伐、节奏感、战术应变能力,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退化。”
更让她忧心的,是孩子们心理状态的变化。“我能从线上交流中感受到他们的焦躁、迷茫,甚至是对击剑热情的消退,他们失去了那个可以释放精力、与伙伴们切磋技艺、在胜利中建立自信、在失败中学会坚韧的物理空间和精神家园,那种‘归属感’的缺失,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。”
王钰坦言,那段时间,她和协会的同事们倍感压力。“我们一直在思考,如何能在这段特殊时期,为孩子们守住对击剑的那份热爱,如何帮助他们维持状态,哪怕只是一点点。”
“云端”坚守:创新与温度并存的非常之举
面对困境,北京市击剑协会没有坐以待毙,在王钰的积极推动和参与下,一系列线上活动迅速展开,试图在虚拟空间中延续击剑的火种。

“我们组织了多期‘击剑云课堂’,邀请资深教练和国家队退役运动员,通过网络直播讲解击剑历史、规则、裁判法,分析经典比赛案例。”王钰介绍,这些课程旨在加深孩子们对项目的理解,弥补线下技术训练的不足。“我们还发起了‘居家体能挑战赛’,鼓励孩子们在有限条件下进行核心力量、柔韧性、协调性的训练,并通过视频打卡的方式参与评比,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和竞争意识。”
线上模式终究有其局限性。“屏幕无法传递击剑服被汗水浸湿的感觉,无法模拟剑尖刺中有效部位的触感,更无法替代与真实对手交锋时那种电光火石间的心理博弈。”王钰清醒地认识到,“云端”击剑只能是权宜之计,它永远无法替代剑道上的真实汗水与激情。
除了技术层面的支持,王钰和协会更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。“我们通过公众号、会员群等多种渠道,与孩子和家长们保持密切沟通,分享积极信息,疏导焦虑情绪,我们反复强调,暂时的困难是为了更好的重逢,鼓励大家把这段时间当作一个‘沉淀期’,反思技术,磨练心性。”
重返剑道:喜悦、挑战与新征程
当生活秩序逐步恢复,击剑馆重新敞开大门的那一刻,王钰形容自己“内心充满了激动”。“我记得很清楚,第一个回到俱乐部的孩子,是个叫乐乐的小男孩,他冲进馆里,甚至来不及换好全套装备,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他熟悉的剑,在剑道上兴奋地跑了好几个来回,嘴里喊着‘我回来了!’,那一刻,很多教练和家长的眼眶都湿了。”
重返剑道,喜悦是主旋律,孩子们重新穿上洁白的剑剑服,戴上面罩,踏上久违的剑道,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人。“你能明显感觉到,他们憋着一股劲,训练起来格外认真、投入,那种对运动的渴望,对胜利的追求,又重新在他们眼中燃烧起来。”
但王钰也敏锐地观察到,回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“接近两年的间断,带来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。”她指出,部分孩子的体能明显下降,技术动作生疏,实战中的距离感和时机把握大不如前。“有的孩子以前水平很不错,现在重新对战时会发现节奏跟不上,出剑犹豫,更普遍的是,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专注度需要重新锻炼,长时间缺乏高强度对抗,突然回到紧张的比赛氛围中,容易产生紧张、畏难情绪。”
面对这些挑战,王钰强调,“我们成年人——包括协会、教练、家长——最重要的任务,不是急于求成地要求他们立刻恢复到巅峰状态,更不是苛责他们的退步,而是‘保护’。”
“保护什么?保护他们刚刚重新燃起的、最宝贵的热情。”王钰的语气坚定而恳切,“我们要允许他们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恢复过程,教练需要更加耐心,针对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恢复训练方案,从基础体能、基本技术重新抓起,逐步增加强度和复杂性,家长则需要放下过高的期望值,多一些鼓励,少一些攀比,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、支持性的环境。”
王钰特别呼吁,要让孩子“享受”重回剑道的快乐。“击剑对于青少年而言,首先应该是一项能带来快乐、促进身心健康的运动,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奖牌和名次,更在于过程中对意志品质的锤炼、对礼仪规范的培养、对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,我们不能让功利性的目标,扼杀了孩子最初的热爱。”
展望未来:构建更富韧性的青少年击剑生态
经历此次波折,王钰对青少年击剑运动的未来发展也有了更深的思考,她认为,构建一个更具韧性、更可持续的发展生态至关重要。
“协会将致力于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培训模式。”王钰透露,即使一切恢复正常,那些在特殊时期被证明有效的线上元素,如理论讲座、技术分析、体能指导等,也会作为线下训练的有益补充保留下来,形成更立体的教学体系。
协会将更加注重青少年击剑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。“我们将策划组织更多面向基层、门槛更低的体验活动和趣味赛事,吸引更多零基础的孩子了解并喜欢上击剑,扩大选材面,对于有潜力的苗子,则会通过科学的选拔机制,提供更专业的训练平台和竞赛机会。”
王钰还提到,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、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、促进击剑文化与礼仪的传播,都是协会未来工作的重点。“我们希望击剑运动不仅能锻炼孩子的体魄,更能塑造他们谦逊、尊重、坚韧不拔的品格,这才是体育教育的真谛。”
采访结束时,训练馆内的孩子们刚刚结束一组实战练习,他们摘下护面,小脸红扑扑的,挂着汗珠,也洋溢着满足的笑容,他们围在教练身边,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刚才的得失。
王钰望着眼前的景象,眼神中充满了期许。“你看,这种纯粹的快乐,这种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的成就感,正是我们最希望给予孩子的,道路或许会有崎岖,但只要他们心中对击剑的热爱之火不灭,只要他们能享受在剑道上的每一刻,这项运动赋予他们的财富,必将受益终身,而我们,愿永远做那个守护他们梦想,陪伴他们成长的引路人和同行者。”
窗外,华灯初上,馆内,剑光依旧,那条象征荣誉、挑战与成长的剑道,正等待着更多孩子去踏上,去探索,去享受属于他们的、无限精彩的未来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